• 苗族哭嫁习俗

    按乡俗,女儿十五岁后,就有人(多是专职媒婆)上门来提亲。媒人是受了男方的请托,留神附近村寨的姑娘。男方看中了,就托媒人去说亲。亲事一旦定下了来,母亲就要为女“忙嫁”了。母亲白天到田地里的劳动,晚上就为女儿忙嫁妆,有时忙到半夜鸡叫。逢新衣,绣新鞋,春夏秋冬,晴干雨湿,几套几身。还要到集市上去打新棉絮,制新被子,几铺几盖,浆晒换洗。印花铺盖都要绞上边花,里子要绒,面子要粗。到麻园里割麻,放在溪水里沤。麻线要千棒万捶,要六月天太阳晒,才白精,麻线衲鞋底针脚密才经穿。锥子常常把母亲的指尖刺破,鲜红的血汁染在了女儿的鞋祙上了。母亲为儿女们婚事操办了一辈子。如今女儿大了,嫁人了,母亲教女儿哭嫁,女儿怎么不哭?明天就要嫁人,今夜为何不哭?父母有生养恩,一般先哭别父母。
    麻阳苗乡有新娘出闺前三天,甚至五天半月在娘家哭嫁的习俗。“花筵酒”、“哭嫁歌”,是麻阳苗乡婚俗仪式中最富有情感的一幕,从歌词到音调,都充分表现了优美的文采风韵。哭嫁时,新娘坐在床上帐子里面哭,姐妹嫂子和女友聚集一房,以同命相怜的心情陪着哭或劝着哭,一般都怀着忧喜交加的心情,留恋故园亲人,冀图新归宿,深感人生转折,顺逆难测,境遇变迁,创业艰难,悲喜交加,故此感慨得痛哭流涕,声泪俱下,实际上是新娘姐妹和女友们,倾诉离别情感的“大合唱”。其内容一般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女友,忆成长,诉离情,勉怀父母恩泽,担忧成家后创业艰难及勉励艰苦创业等。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对自己乱定终身...
    查看全部>
  • 土家族哭嫁歌

    哭嫁歌独特的演唱方法: 作为一种民间流传的礼俗歌,哭嫁歌的演唱是很有特色的。例如,土家姑娘哭嫁形式上以歌代哭,以哭伴歌,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用“哭”来倾诉离别之情,其演唱要根据一定的节奏,抑扬顿挫,一泣一诉,哀婉动人,是一门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哭唱方法。因此哭嫁歌的唱法既有个人发挥空间,又须延续传统,根据相对稳定的模式演绎哭嫁歌的唱法。 就总体而言,唱哭歌时,每句歌词的前中尾常常会加一些“衬字(词)”,被称为“歌头”、“歌间子”、“歌尾”。如下面这句歌: (啊伊乃喔呼娘啦)尖尾剪刀(喔呼)银线(哦)缠(啦),(喔呼娘啦) 歌头 歌间子 歌尾 这种在歌词的前中后都加衬字的唱法,能使唱腔绵延,语调跌宕,思绪反复,情感饱满,显得很有生气。婚嫁中唱这种缠来绕去的哭别歌,最能体现嫁娘对故乡亲人的难舍难分和对少女时代的万般依恋。
    歌头,指一段哭嫁歌的开腔。一般用“哎呀”、“啊伊乃”等引起。在唱歌头时,一般要求有开阔的唱腔,声调较高,表现为强音声调。尽管哭嫁是以悲哭为表现形式,但目的还是为了喜庆,只有将哭嫁歌开头唱得高亢嘹亮,才能吸引更多的亲邻好友前来捧场;也只有将开头的哭嫁对象唱得清楚明白,才能表达嫁娘对亲人朋友的爱戴崇敬和对待事物的庄重认真。当然,根据场面的不同转换,有时也可省略“歌头”。
    歌间子,又称“歌衬子”,指在哭嫁歌中间为缓气以表达深情而出现的衬托字,一般是“哦”、“恩”、“蛮”、“啦”等多以方言平音唱出的语气词,其中“喔呼”最为常见。所以,在鄂西唱“歌衬子”又叫“打喔呼”。由于各地的方言有很大差异,所以“歌间子”的出现位置和唱腔也有很大不同。在土家族七言唱词中,出现在第四、五字之间和第六、七个字之间的“歌间子”,一般拖腔较短促,且唱为降调,显得平稳深沉。这种唱法,利于表达土家女哭嫁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利于表现土家族深厚的习俗文化底蕴。
    歌尾,就是哭嫁歌唱法的收尾,以“啦”、“呀”和“喔呼灰”等词最为常见。在土家七言唱词中,一般歌尾...
    查看全部>
  • 土家族哭嫁习俗

    哭嫁的由来: 土家族哭嫁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哭嫁内涵: 土家族哭嫁歌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即哭嫁和哭嫁歌。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开叹情”、“啼惨切”,是土家族新娘出嫁时履行的一种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歌就是在哭嫁这一哭唱仪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谣;是哭嫁仪式活动所构成的固定曲牌及固定词章。其音调大都来源于土家族山歌,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种。哭声低沉、短促、呜呜咽咽,气氛哀怨、悲切、忧伤;声调舒缓、昂扬,接近于朗诵调;也有汉语哭唱和土家语哭唱两种。 哭嫁一般在晚上,届时和新娘要好的姐妹和亲邻少女妇妪邀约待婚姑娘家的住处陪哭,一直哭到娶亲之夜。
    哭嫁流程: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也有前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先是在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请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依次围席而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越临近婚期哭声越悲,往往通宵达旦,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到了出嫁前一天(当地称为“戴花”日)的晚上,是哭嫁的高潮。新娘的爹娘邀请亲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也是土家族哭嫁的独特形式。这段时间的...
    查看全部>
  • 哭嫁的原因

    1.伤离别,念亲恩 新娘通过哭嫁,以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亲友难舍难分之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即将远嫁他方,新娘首先想到的是离别亲人,依依难舍之情油然而生。因为要离别,平日不曾给予过多关注的亲情,此刻历历凸现。回顾往事,新娘悲从中来,用哭泣的歌声表达对闺门生活的不舍,对父母恩情的感念。十月怀胎的辛苦、养护的艰辛,件件往事、点点细节都浸润着父母的深情,做女儿的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从内心深处溢出。 由于母亲对女儿的恩爱最深,所以这时候新嫁娘想得最多的是母亲:“天上星多月不明,爹娘为我费苦心”,“勤耕苦种费尽心,娘的恩情说不完,一教女儿学煮饭,二教女儿学结麻,三教女儿学背柴,四教女儿学挑花,五教女儿学写字”,“你把女儿养成人,你把女儿白抱了,你把女儿白背了”,都表现了母亲千辛万苦把女儿养大成人而女儿无法报答、又伤心又惭愧的感情。土家姑娘在出嫁前,哭得越狠,越会哭,就表明越孝顺父母。 在哭父母的同时,土家姑娘还要哭亲友、哭姊妹,这种哭表示对亲友姊妹的难舍难分之情,哭得越厉害,表示亲友姊妹间的情义越深。
    2.换身份,忧前途 婚嫁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其主要功能是将女性从女儿转换成媳妇。女儿和媳妇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角色,其间呈现出一种断裂:一方面,新娘要告别女儿角色,因而内心充满了对往日生活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新娘要开始履行陌生的媳妇职责,因而恐惧万分。所以,新娘必须通过某种途径脱离原来的角色,进入新的角色。这种角色的突变必然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她们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消除紧张,“哭嫁歌”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合法有效的途径。女性在哭嫁仪式中被赋予话语权,她们借此权利,通过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力、重负,告别旧的女儿角色,为接受新的角色作心理准备。 “哭嫁歌”还体现了新娘不愿离开父母家人、“千金贵女未做饱”的恋家心理。虽然作为一个女儿家在家中的地位没有男性高,不如兄弟重要,但也总是生活在母亲的庇护之下,相比做媳妇的处境要优越得多,故此...
    查看全部>
  • 哭嫁的意思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查看全部>
  • 哈尼族哭嫁习俗

    哈尼族哭嫁习俗简介: 自古哈尼族青年一般在冬、春两季才进行婚恋,而且规定苦扎扎(哈尼“六月年”)后方可结婚。哈尼族的婚媾旅程是一个很复杂、很特色的礼仪。而绿春哈尼族哈欧支系的姑娘出嫁时,至今还按古规进行着“哭嫁”的仪式。
    哭嫁是哈尼族的传统婚礼习俗,姑娘出嫁前举行哭嫁仪式,用“哭”、“唱”交织的哭嫁歌形式来迎接出嫁这一人生的重大转变。哈尼族婚俗中的哭嫁歌,哈尼语称“迷威威”、“然迷苏咪依威”,是哈尼族女性出嫁时演唱的歌曲,哭嫁歌的产生和发展与哈尼族婚姻形态的演变有着直接关系,它展示了哈尼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婚俗。
    哈尼姑娘出嫁日,新娘和情同手足的伙伴们聚集在一亲戚家里,由村里一个慈爱的婶婶作主,由婶婶领唱古老的哭嫁歌,新娘听到牵肠挂肚的哭嫁歌后,对父母、兄弟姐妹和朝夕相处的伙伴的眷恋之情一时涌上心头,泪水朴簌簌地落下来,这时姑娘们围着新娘抱成一团放声哭泣起来。待姑娘们“哭够”了,新娘家的迎亲伙子们掰开密密层层护着新娘的人群来“抢亲”,姑娘们尽力护着新娘不让“抢走”,掰开的人群又围拢,围拢的人群又掰开,一番“折腾”之后新娘被“抢”到娘家酒席前向父母、兄弟作礼节式的哭别,最后由亲兄弟或堂兄背她出寨门。
    哈尼姑娘哭嫁,一半是属于眷恋、惜别的忧伤,一半是履行古规,哈尼人说:“姑娘出嫁不哭,以后的日子不会幸福。”
    哈尼族哭嫁歌的产生、发展及作用: 一、武力抢婚 据有关史籍记载,哈尼族源于古代氏羌族群,春秋战国至汉晋时期(约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活动于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滇西、滇东北地区,此时正是哈尼族社会中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婚姻形态由原来的氏族群婚演变为对偶婚,男子要上门嫁到女方的服务婚。随着哈尼族先民南迁至云南省境内后,开始了较为固定的原始农耕经济,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男子在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使其权力逐渐增强,母系氏族进入到了没落使其,女性地位下降,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制社会开始确立。 父系制的确立不仅改变了哈尼族社会的政治权利和私有财产的父子接替关系,建立起了一套严格的宗法性父子连名谱系,而且欲摆脱夫从妻居制的处境,以实现...
    查看全部>
  • 壮族哭嫁歌

    壮族哭嫁歌简介: 古代妇女尤其是壮族妇女无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故事,只能以诉说和吟唱的方式表达心情,形成了哭嫁歌。壮族哭嫁歌亦称“伴离歌”、“伴嫁歌”、“送嫁歌”、“送老歌”(取义“送姑娘去与丈夫百年偕老”),是一种壮族礼俗歌曲,在广西南宁、钦州、贵港和百色等地区流传。婚礼前一夜,新娘穿新衣,邻里姐妹通宵陪伴而歌。有新娘独唱、姐妹或母女对唱等形式。 壮族哭嫁歌甚是讲究程式。姑娘出阁前数日,十姐妹每晚聚集在新娘闺房内唱哭嫁歌,出阁之日达到高潮。哭嫁歌内容中,控诉封建礼教和买卖婚姻占有很大分量。此外,还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或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或埋怨兄弟在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曲调虽然简单,但婉转缠绵。唱来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出嫁新娘上轿前在厅堂上辞别祖先、父母时,唱得凄切动人,甚至有唱至昏迷不醒的,满堂宾客为之哽咽。 姑娘出阁时,要吃“离娘饭”。办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媒婆、送嫁婆给姑娘梳妆,打扮成成年妇女模样。半夜鸡叫头遍时,在堂屋前举行仪式,焚香燃纸,祷告先辈。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谢多年养育之恩,表达依依惜别,谓之“开声”或“启声”。出嫁之日,新娘便在众乡亲的泪光中三步一回头,唱着哭嫁歌离开娘家。
    壮族哭嫁歌歌调: 哭嫁歌的曲调为五声商调式,层级递进,乐段结构为上下旬,曲调流畅、纯朴、哀伤。词七言四句,通常是即兴创作。内容以斥媒人、骂接亲、叹祖宗、怨父母为主。(如《姐妹难离分》中唱到“油茶点灯灯花新,今夜姐妹难离分。明天花轿抬姐去,在家姐妹泪淋淋”)
    壮族哭嫁歌特点: 壮族哭嫁歌之所以存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有着其合理的缘故。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两三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泪下。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哭嫁歌的特点在于演唱形式的多样性与群体性。以新娘为轴心,囊括与之发生感情联系的一切社会成员。新娘的身份...
    查看全部>
  • 哭嫁的由来

    哭嫁由来其一: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 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川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解放前,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 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演性质,原是用来渲染气氛,以悲衬喜;不过,因为婚姻是包办的,真哭真骂的也不会少。
    哭嫁由来其二: 哭嫁习俗源于原始时代的掠夺婚(即抢婚)。面对武力和强暴,女人没有别的选择,哭是惟一的反抗。从此以后,哭与嫁便结下不解之缘,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形成后世的哭嫁习俗。 在中国,汉族、土家族、藏族、苗族、畲族、彝族、壮族、哈萨克族、闽西客家、桑植白族、黔西北仡佬族和黑河俄罗斯族等民族都有哭嫁习俗。据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记载,这一风俗各地名称不同,或叫“哭出婚”,或称“哭嫁囡”,或称“哭轿”。有的地方,母亲、女伴等也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歌的内容因人而异,有世代传承,也有触景伤情或发泄不满,而这些《哭嫁歌》已成为我国民歌的一种别致样式。潮安县凤凰山畲族,就至今仍保留有《阿姐欲嫁目汁流》的歌谣。
    查看全部>